【政风行风热线】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发展优化招投标市场营商环境
访谈主题: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发展 优化招投标市场营商环境
访谈时间:2025年6月24日
访谈嘉宾:
淮南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廖延伟
淮南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督查科科长 黄玉嵘
访谈地点:淮南人民广播电台
主 持 人:淮南人民广播电台
主持人:近年来,淮南市公管局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4〕21号)要求,在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发展、优化招投标市场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天有幸请到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廖延伟,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督查科科长黄玉嵘做客我们直播间,就有关问题为广大听众答疑解惑。
廖局长:好的,主持人。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淮南市公管局在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发展、优化招投标市场营商环境方面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背景
公共资源交易事关国计民生,在规范资源配置、保障公平竞争、避免权力寻租、提升国有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防线,若缺乏有效监管,易滋生围标串标、暗箱操作等乱象,导致资源错配、国有资产流失。目前传统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4〕21号)要求,各地要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智慧管理。创新招标投标数字化监管方式,推动现场监管向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转变,完善招标投标电子监督平台功能,建立开放协同的监管网络。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要建立数字化执法规则标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加大招标文件随机抽查力度,运用数字化手段强化同类项目资格、商务条件分析比对,对异常招标文件进行重点核查。
淮南市公管局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智慧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发展,维护招投标市场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
二、具体措施及成效
(一)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平台系统功能
淮南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平台包括电子交易系统、电子服务系统和电子监管系统,三大系统既相互独立运行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1、电子交易系统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各类交易特点,按照《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具体措施及成效
系统数据规范(v2.0)》规定建设、对接和运行,以数据电文形式完成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息系统,为招标人(采购人、出让人)、代理机构和投标人(供应商)等各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线交易服务,投标人通过电子交易系统即可完成投标,使得交易流程更加优化,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市场主体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全流程电子化交易项目占比达到100%。
2、电子服务系统是联通电子交易系统、电子监管系统,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数据交换共享,并提供公共服务的枢纽。完成电子交易系统产生的项目登记、招标公告、变更公告、招标文件、答疑澄清、中标候选人公示、中标结果公示、中标通知书、合同备案、招标异常等信息进行审核。
3、电子监管系统是政府有关部门在线监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息系统。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管部门通过电子监管系统实现对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的全流程监管,今年以来,在线处理异议(质疑)174项(异议75,质疑99),投诉9起。监管系统为实现部门协同联动监管、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提供了高效的在线监督通道。
三分离系统升级改造,将进一步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可利用大数据可视化展示以及串通投标预警分析等创新技术,保证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阳光、高效。
(二)强化智能化管理模式运用
1、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预警工作运行机制,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交易数据的深度挖掘,从交易分析、数据服务、主体刻画、主体关系等多个角度,及时发现异常交易行为,如投标文件雷同等疑似围标串标线索。今年以来,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成功查处了2起围标串标案件,行政处罚企业5家次。
2、规范评标专家管理,在评标专家入场环节,引入“人脸识别+身份证验证”双重验证系统,实现对评标专家“刷脸”进行“人证比对”,规避评标专家“冒名顶替”的风险,今年以来,未发生一起评标专家身份冒用事件。
3、实现“云上监督”管理方式:工作人员登录账号密码即可在电脑端监督整个开评标过程,完成对开评标行为轨迹分析、专家管理等功能的整合。今年通过“云上监督”对30余个项目进行监督,及时纠正开评标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次,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4、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评标专家通过远程异地评标系统、远程视频系统、音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语音实时交互、画面同步直播、同步评审等功能,打破了区域化评标限制,做到“全程留痕、可查可溯”,进一步提高了评标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今年以来完成远程异地主场项目58个,副场项目430个,其中:主场项目金额41487万元。
(三)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化监管新模式
今年以来,淮南市公管局积极探索利用已有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创新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化监管系统,做到执法信息网上留痕、执法进度直观可见、执法活动即时监督、执法过程可回溯管理,有力提升行政执法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规范化水平。
行政执法信息化监管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建立监管系统,固化执法程序规则。将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流程细分为立案、调查取证、法制审核、事先告知、申辩听证、集体讨论、处罚决定、处罚执行、结案归档、信用修复等十步流程,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统一的办案标准。二是实时信息共享,全过程线上留痕监督。执法人员按行政执法程序逐项填报,实时信息共享,避免信息重复录入和传递延误,方便协同工作,提升整体办案效率。三是智能辅助应用,准确适用执法依据。执法人员将案件基本情况录入系统后,系统自动提醒关联到该违法行为的处罚依据、法律责任、裁量基准等相关规定, 帮助执法人员快速找到所需的法律条款,确保法律适用准确。四是实时数据分析,提升执法工作针对性。系统设置执法办案情况统计模块,根据全量数据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多维度分析研判,并生成直观的统计图表。五是建立电子档案,规范执法案卷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将各类资料上传至管理系统,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规范管理。六是延伸监管服务,助企信用修复提醒。在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一并送达《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告知书》。对符合信用修复的企业,系统提前向行政执法人员推送企业信用修复主动告知提醒信息。
今年以来,通过行政执法信息化监管系统共办理来行政处罚立案11件,做出行政处罚15件,实现罚没款收入47.47万元。
近年来,市公管局在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随着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监管要求的不断提升,我们将继续以智能化发展为抓手,不断优化招投标市场环境,为淮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谢谢大家!